3月1日,李谦增长篇纪实文学《远航》新书发布会在庄里道德讲堂成功举办,吸引了众多文学创作者和爱好者的关注。参加发布会的领导纷纷登台,从不同角度对《远航》进行了深入而精彩的点评,为与会者带来了一场文学与艺术的盛宴。本次为大家分享富平县诗词楹联学会主席王燕婷在发布会上的讲话。
东风送暖早传春的消息,艳阳高照尽染春的生机。乙巳孟春,非常荣幸能够在这个洋溢着书香与春光的温暖时刻,站在这里,为李谦增老师的新书《远航》—— 一部书写公益人闫磊的纪实佳作,送上最诚挚的祝贺!
所有的福报,都是日积月累的善良。闫磊,这位曾经励志雪域高原的军人,孔繁森书记的最后一任生活秘书,退伍返乡后从富平走出的公益志愿者,他的故事早已在岁月中沉淀,化作了无数人心中的温暖与力量,成为一曲生命的赞歌。从自筹资金创办民间道德讲堂和 “留守儿童快乐之家”,到开设 “心理辅导工作室”;从发起 “乡村振兴惠民志愿行”,到组建《戎光岁月》栏目组圆梦老兵;从抗洪救灾,到疫情期间防控消杀……无不体现了他们公益团队的责任担当。
为了社会的不胜负荷,穷其所有,克服重重困难,在庄里这片红色热土上,发挥着他们的余热,奉献着他们的一切。放弃,必有追求;放弃,何尝不是一种担当。从闫磊的五次放弃中,我们不难看出闫磊的责任和担当。纵观芸芸众生,多数人都是为自己而活着,各人自扫门前雪,不管他人瓦上霜,经营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和生活必备的柴米油盐酱醋茶,很少为他人着想,更谈不上社会的责任担当。而闫磊则不同,这可能与他励志雪域高原有关,从戎四年,一直在孔繁森身边工作,受到被誉为“活着的孔繁森”丁德福政委的言传身教,耳濡目染,造就了他一心为民的高尚风格。他用自己的行动,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公益精神,什么是共产党员和退役军人的初心与使命。退役不褪色,建功新时代。他用自己的行动,传承道德文化,赓续红色基因,成为新时代文明实践的楷模。
真正的写作不是见异思迁,无病呻吟,而是实有所触,实有所感。从《远航》中,我们看到了作者的初心和理念。李谦增老师是我们诗词学会理事。他是农民,是诗人,是写作领域的多面手,是文艺志愿者,更是生活的强者。他左手耕田,右手执笔,晴耕雨读,笔耕不辍。胸中有大义,笔下有乾坤。乡情、乡音、乡里人永远是他创作的主题,作品根植厚土,散发着浓浓的泥香,突出土地的诗性。譬如李谦增老师在诗歌《父亲的工本》这样写到:“父亲耕种一生,把自己种在了土中。”表达了对农耕父亲的深切缅怀;《秋天里的思念》又这样写到“老宅置放着熟稔的车马绳套,却听不见当年赶牲灵的吆喝。”睹物思人,既是过往岁月的沉淀,又是对农耕文化的追思,让读者仿佛看到了父辈们的背影;《漆沮河,我的母亲河》一开篇写到“敢问天上明月,多少岁月蹉跎;几时有了漆水,哪年生下沮流”。大气磅礴,与时空对话,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,让读者思绪万千。写家乡母亲河的诗人很多,在他们的笔头下,不是旱季的干涸无情,就是雨季的洪涝不羁,而李谦增老师却写到“掬一捧河水,饮下由衷的感恩……”挖煤掏碳,记下了他《天山北麓的日子》;外出打工,《我的郭家河》留下了他的身影。《漂泊的女人》《改嫁的男人》还有长篇小说《石老》,都留下了他不同常人的写作风格。我敬重这位草根写手,更欣赏这位励志诗人。
纪实文学《远航》,更是他的成熟之作,他以细腻的笔触和真挚的情感,将闫磊的公益之路完整地呈现在我们面前。《远航》不仅仅是一本书,更是一部时代的记录,是一部奉献者之歌。它让我们看到在这个价值多元化的社会里,善良与正义从未缺席。如今也有更多的李谦增、闫磊者,为他人谋幸福,为社会聚正气,逆境中不退缩,顺境中有坚守,平淡中讲奉献,默默中已是桃李满园。他们是社会的脊梁,是我们学习的榜样。
《远航》的出版,有着深远的意义。它让更多的人看到,公益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,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;它激励着我们,在面对生活的困难与挫折时,不放弃、不退缩,直面人生风雨;它也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,社会的进步离不开每一个人的努力,我们需要更多像闫磊这样的公益人,也需要更多像《远航》这样的作品,以星火燎原之势,照亮前行路上的星辰大海。 内容举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