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多想带你去远行/让每一个远方都有你身影/一起去见证这个世界的神奇/我们可以自由自在/无忧无虑/追逐夜空中最亮的星/去最远的地方/让我们的心愿划过天际……”王释玉在《带你去远行》一诗中这样写道。
出生时,因缺氧窒息,王释玉脑细胞严重受损,成为一名脑瘫儿。大脑难以“指挥”肢体动作和语言——他无法正常行走,无法独自吃饭穿衣,说话也吐字不清。18岁的王释玉,依然没有放弃追梦,热爱读书写作,渴望走进大学校园。
18年来,母亲唐虹不仅对王释玉悉心照料,还想办法带他出门看世界。均为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刘琦 摄
无法正常参加中高考
他依然坚持学习
母亲唐虹告诉记者,在王释玉3个月的时候,家人即发现了异常,从那时起就开始给他做康复训练。
王释玉从小就坚强懂事,尽管学习需要比同学付出更多努力,他的功课也没有落下。“我算是他的半个老师,从他上学开始,我都是跟他一起坐在最后一排,还要帮他记笔记。”唐虹原本是大学本科毕业,但为了照顾儿子只得放弃了自己的事业。因为王释玉无法像同学那样正常写字和参加考试,唐虹就将试卷带回家,听他用嘴巴说,帮他将答案写在试卷上。“他对知识的掌握情况,我最有发言权。”唐虹说。
2021年,王释玉从初中学校毕业,因无法正常参加中考,他只能回到家中继续学习。“他不方便翻书,从5岁的时候起,就开始用平板电脑学习,这已经是他的第4个平板电脑了。”唐虹介绍,离开校园后,王释玉也没有放弃学习,觉得自己要做点“有意义的事情”。
在母亲和姐姐的悉心照料下,王释玉快乐成长着。尽管出门基本要靠轮椅,但家人时常带他出去看世界——近年来,他去过北京、上海、昆明、大理、成都、西安等地旅游。“祖国的大好河山让我着迷和自豪,路上遇到很多好心人让我深受感动。”美景和好人,给王释玉打开了一扇认识美好世界的窗户。
他喜欢文史哲,特别爱看哲学和心理学方面的书籍,对历史也很感兴趣。《理想国》是他最开始看的哲学著作,《康德三大批判合集》他看了两遍。在他眼里,读书是一种乐趣,他时常看书至次日凌晨。他关心国家大事,关注国家发展历程和时事政治。
唐虹发给记者的“读书报告”显示,王释玉2023年读书1000多个小时,日均读书近3小时,读完了117本书。《文明的故事》一书他用了133小时去阅读,写了4546条笔记。
距离梦想无限接近
一家人却“喜忧参半”
一路“走”,一路看,一路写……从2021年开始,王释玉开始文学创作,至今已写下100多首诗歌。他希望这些诗歌能够带给读者美的感受与启迪,也想找有缘人为这些诗歌谱曲,让它们成为打动人心的歌曲。
“有一天,我离开这个世界时,我要捐献遗体,有用的器官捐给病人,大脑捐给医学专家研究。让他们了解一个脑细胞受到严重损伤的脑瘫患者,是如何把大脑利用到极致,将来可以为别的脑瘫患者的治疗、生活提供一个参考。”了解到遗体捐献相关知识后,王释玉在《我有一个愿望》中这样写道。
2024年夏天,王释玉的同学们将走进高考考场。“大学是思想包容的地方,是思想碰撞的地方……进入大学,是我梦寐以求的愿望。”在平板电脑上,王释玉用指关节敲出这样一句话,他希望如同学们一样,到大学校园里学习。
前不久,湘潭市炎黄文化研究会会长唐跃龙来到长沙,找到王释玉的外公商讨家谱的事情。看到王释玉坚持学习,唐跃龙深深感动,主动与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取得联系,帮王释玉争取到了做旁听生的机会。得知这一消息后,一家人却喜忧参半。
“说实话我们很感激,因为据我所知学校史上就没有什么‘旁听生’。如果要去的话,我肯定要去陪读,租房、生活都会产生一些费用,我们还不知道是否需要交学费。我父亲年纪大了,生活无法自理,我跟弟弟轮流照顾,我很难长时间离开长沙。”唐虹坦言,尽管面临现实困难,但是她不想让王释玉错过学习的机会。如今,一家人仍在努力奔走,希望能找到“双赢”的方案,看有没有可能在长沙找到允许王释玉旁听的大学。
尽管迫不及待想走进大学校园,但懂事的王释玉没有怪母亲,他在等待着属于自己的机会。“在成长过程中,我看到了许多脑瘫患者的痛苦和不幸,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,实实在在为这个群体做一些事,让他们也能快乐幸福成长。”关于未来,王释玉如是说。 内容举报
- 海报